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50 点击次数:85
能人志士多得像下雨一样,勇猛的将领多得像天上的云一样。
一个国家最有希望人才辈出的时候,通常就是国家刚开始建立那会儿。
新中国诞生的时候,有一千多位革命英雄被授予了将军的头衔,这里面还有十位元帅和十位高级大将呢。
开国大将们的荣耀,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,这是对他们一心为国付出的最好回报,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巨大贡献的认可。
在那些建国的将领里,还有三位上将的情况挺不一样。
这些人在解放战争时是国民党军的将领,后来选择起义,因此得到了上将军衔的荣誉。
这三位人物是:董其武、陈明仁还有陶峙岳。
当然,除了他们三个,还有一些原本是国民党但后来起义的将领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。
不过,在五十五年那次全军的大授衔仪式上,虽然傅作义作为起义将领功劳很大,但他却没能获得军衔。
毛主席的意见是这样的:“给傅作义只授个上将,感觉真是有点亏待他了。”
【乱世英豪】
傅作义在黄河边上出生长大,从小就看到老家一次又一次地被洪水侵袭。
老人们背井离乡,受尽了四处漂泊的折磨。
再加上那时候的清朝政府糊涂又没本事。
16岁的傅作义,在太原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。
后来他去了军校进一步学习,学成之后就参加了阎锡山领导的山西部队。
从当个小军官开始,一步步在部队里踏实前进。
短短十年光景,他就一路升迁到了中将师长的职位,成了阎锡山麾下的第一猛将,带着队伍在涿州和奉军打得火热,可惜最后打了败仗,只好接受奉军的整编。
到了中原大战那会儿,傅作义跟蒋介石对着干,结果没打赢,就带着手下跑到绥远那块地方占山为王了。
后来他做了绥远省的省长,同时还管着全省的安全防卫工作。
九一八事变发生后,傅作义自告奋勇地向蒋介石提出请求。
他带着队伍在长城跟日军打得火热,个个勇猛无比,连死都不怕。但后来北平向日军低头了,傅作义没办法,只好带着队伍离开了长城。
后来,日军野心勃勃,驻守在蒙古的他们竟然大胆地向绥远发起了攻击。
傅作义学着古人的做法,让部队连夜急行军,偷袭了日军的后方。
当两头顾不过来时,日军自己先乱了套,结果可想而知,整条战线都垮了。
抗战全面打响后,阎锡山就当上了第二战区的司令,负责晋绥那一带的抗日打仗的事儿,那时候傅作义是第七集团军的头儿。
之后,有名的太原大战打响了,阎锡山口口声声说要坚决保卫太原。
其实啊,这老家伙早就偷偷带着他的心腹队伍溜之大吉了。
大家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力量,没人愿意把老本都拿出来跟日本人硬碰硬。
因此,那时候的太原早就没人了,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城,可傅作义还是偏偏要去做那明知做不到的事。
他心怀民族大义,主动请战,带着手下仅有的两个旅的精锐部队,还招募了一批新战士,下定决心要和太原城共存亡。
面对敌人人多势众,我方人少力薄的局面,傅作义带领的队伍奋勇抵抗,坚决不撤退,让日军损失惨重。
这也让日军的进攻速度变慢了,为卫立煌等部队赢得了难得的撤退时机。
随后,蒋介石发来电报命令,傅作义带着他的部队冲出了包围圈。
傅作义由于立下许多战功,后来被提拔为第二战区北路军的总指挥官。
我带领的35军现在已经扩大成了两个师和一个旅,我手头的实力可以说是大大增强了。
傅作义在那段时间里下功夫整治军队,主要推进军队里面的改革,搞了个《北路军政治行为规范》,扔掉了老军阀部队里那些不好的老规矩。
改掉打骂手下、克扣薪水的坏习惯,向新时代的革命队伍学习,做到一样好。
那时候挺有意思的是,北路军搞了个政治思想指导的地方,而且军队里从上到下也都建起了相关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门。
而那些机构的头头,很多都是延安那边派过来的同志来当的。
这样的变动让傅作义遭到了对手的指责,他的老上司阎锡山跑去跟蒋介石说,傅作义想让部队变得偏向共产党。
已经算是准八路了,离真正的八路军就差那么一小步。
这事儿让国民党的大领导们上了心,他们派了监军去盯着傅作义的部队,催他们赶紧行动。
没办法,傅作义对军队的政治改革只能中途放弃,只能把延安的同志们客气地送回去了。
尽管改革未能如愿以偿,但从傅作义的这次行动可以看出,他是真心实意想要抗日,而且对蒋介石排挤不同意见的做法相当反感。
【上将委屈了】
傅作义是个有想法、有闯劲,勇于战斗和拼搏的革命军人。
抗战快结束时,他负责管理绥远地区,特别挂心老百姓的日子,尤其是对水利建设的事情特别上心。
他在绥远地区大力推广水利项目,通过提供农田水利贷款来促进水利建设。
花了大钱请来了勘探专家,他们仔细探测了河床的水文情况,给黄河治理工作攒下了好多有用的信息。
抗战打完了,蒋介石给了傅作义一个重要差事。
他先后当过第12战区的司令员,还有华北那边“剿匪”的总司令等职务。
1948年的时候,新华社列出了一个有43个人的战犯名单,傅作义的名字就在这个名单上的第三十一个位置。
由此可见,那时候他在国民党里面可是相当有分量的人物。
之后,蒋介石让傅作义当上了东南地区的大管家,这等于是把国家的一半都托付给了傅作义。
那时候,平津一带聚集了国民党12个军,加起来大约有55万人。
要是打起仗来,肯定会害得老百姓遭殃受苦。
尤其是对北平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城,这简直就是一场天塌地陷的大难。
接着,中央想了个办法,决定要和平解放北平,并且在好多人的努力下,开始发起了全面的行动。
首先,我们从军事上堵住了傅作义的退路,让他不敢随便行动,然后,又派了地下党的同志去和傅作义商量怎样能和平解决问题。
说白了,所有的这些辛苦工作,最后还得看傅作义愿不愿意合作。
在人民解放军的武力震慑和我党的耐心说服下,深明大义的傅作义最终选择了投诚。
北京能够安然无恙,城里两百万居民能够逃过一劫,全靠傅作义将军选择和平投降的明智之举。
北京城解放后,傅作义接着去说服绥远的人投降。
由于他在绥远当了好多年的头儿,大家都很信服他,威望特别高。
而且那时候,绥远是由傅作义的得力助手董其武掌管的,因此,绥远的起义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。
五十五年授衔那会儿,董其武获得了上将的荣誉。
而他以前的老领导傅作义,其实功劳比他还要大呢。
要是只给一个人封为上将,那不但不是夸奖,反而是看轻了他。
不过要是再往上升,给他们封大将或者元帅,那就明显不太妥当了。
再说了,那时候傅作义早就不在军队里干了,再给他授军衔也不合规矩啊。
你知道吗?傅作义的官职可不小,他属于行政第四级,享受的待遇跟大将一样,比上将还要高出不少,差不多就是副总理那个级别了。
后来,他还当上了新中国管水利的部长。
他的地位非常高,权力也很大,绝非一般上将可以相比的。
上一篇:年度好书《海洋猎手》,让我仰望的人,原来是这样神一般的存在!
下一篇:新里程:公司通过整合资源、创新经营模式在多方面形成了差异化优势
